楊名殷博士
註冊臨床心理學家
轉載自【oh 爸媽!】
上兩篇文章討論了,在安全圈上,作為安全基地的你,以及孩子從基地出發的半圈這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,今次我們將討論最後的一部分 – 孩子回來基地的這個半圈。
大家可以想想,當你遇到心煩事或困難時,你會想找誰分享?當你找完他,你的感覺是否好轉一點,然後又覺得可以繼續回到你的生活?這個經驗就是這半圈。這部分對安全感的建立很重要,當孩子探索夠了或累了,他需要回來這個安全的泉源「叉電」,讓他再有力面對世界。
讀懂孩子的眼淚
七歲的Karl與我談話時聲音總是沙啞的,與他溫文有禮的說話態度成很強烈的對比。媽媽說孩子自上小學開始,便常因家課發脾氣,不斷的哭鬧令嗓子長期都是啞啞的。孩子自幼便學習較慢,小學的課程及大班教學讓孩子有點喘不過氣來,加上在學校不太交到朋友,每到情緒「爆煲」時便會大哭或對媽媽發脾氣。
媽媽其實感到很無奈,開始時會溫聲安慰他「功課不做就算了」、「下年轉班就有朋友了」,但孩子通常不買帳,哭鬧得更甚。後來媽媽覺得他太無理取鬧,心想自己是出氣袋嗎?委屈加上生氣的心情,令她忍不住大聲呵責,結果孩子的情緒不跌反升溫,而且母子間的關係好像越來越差。
「那,孩子,其實你需要甚麼呢?」當各位爸媽已經出盡法寶,但孩子還是拉着你哭鬧時,大家也會有這種心情嗎? 這個時候請你先思考一個問題:有孩子想要當一個難纏麻煩的孩子嗎?
答案當然是沒有。孩子的第一選擇,永遠是與你心連心。
Karl肯定也不想當一個壞孩子,他在感到很糟糕的時候,第一個想到的是回到媽媽的懷抱,那脾氣其實在說「我很需要你幫我渡過這個情緒難關,但我不知怎麼辦」。如果我們讀懂這個訊息,就會知道孩子對着我們哭鬧其實是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。
耐心陪伴孩子渡過情緒 – 學會「同在」
當我們讀懂訊號,下一步就是如何協助他渡過。孩子只是要我們陪他一起渡經歷那些難過的情緒,當知道有人陪着、了解、接納時,那些感覺就不那麼可怕。在安全圈的術語裏,這叫做「同在」 – 與孩子及他的情緒同在。
所以這是為何有時候當我們太心急,一直講道理、分析解難,孩子的情緒反而沒有得到紓緩; 相反,表達同理心,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獨自承受情緒,會讓他能較快平伏心情。
Karl的媽媽讀懂孩子的眼淚後,明白到Karl不是要拿她出氣,應對他的脾氣時便比較好耐心,她做的只是拍拍孩子的背,跟他說「媽媽知道你辛苦了」。
而孩子這次沒有再拉扯媽媽,只是抱着媽媽哭了很久,然後在啜聲中慢慢睡着了。
Comentários